教育时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24浏览次数:76

    我们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预计“十三五”末期,我国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将超过8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而作为存量指标的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也会从目前10年左右增至11年以上,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将为我国从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做好充分准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作出了新的部署,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明确的又一重要方向,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从宏观政策角度把握“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按照《建议》的新部署新要求,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五大发展理念融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这些都需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才能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攻坚期,《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对教育事业发展和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奋斗目标下,要求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提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的总目标。我们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预计“十三五”末期,我国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将超过8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而作为存量指标的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也会从目前10年左右增至11年以上,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将为我国从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做好充分准备。

  着力开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明确的又一重要步骤。

  这是“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所蕴含的总方向、根本途径、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国民教育全过程,都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不仅重点阐释了树立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强调要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因此,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将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落实到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意义非常深远。

  这是“十三五”时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奠基工程。在“十三五”时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任何领域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就需要在不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能尽快提高。为此,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从宏观政策导向层面深入落实到教材、课堂、实践活动和相关政策制度之中,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兴趣,释放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活力,以便为亿万学生谋生发展和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教育在适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将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大重点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建议》重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十三五”时期还要健全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包括实施《建议》关于“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等举措,其中,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大政策要点。

  加大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力度。《建议》明确要求,“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更加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应地,依法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将是“十三五”时期全党全社会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环节。“十三五”时期,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确保国家资助政策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到每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将各类资助方式置于阳光下运行,切实补齐短板,确保资助方式更为公平公正、清廉有效,并持之以恒地巩固下去。

  从中等职业教育到普通高中渐进式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我国高中阶段已经迈入基本普及的门槛,但还存在两个明显薄弱环节:一是毛入学率低于85%基本普及水平的,大多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遇到许多困难。二是自2009年起国家实施并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但是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尚未完全到位,家庭分担培养成本偏高,致使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和经济困难家庭。近年来全国有16个省份探索扩大高中阶段免除学杂费范围,其中,西藏、青海三江源地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四川省藏区等已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按照《建议》的部署要求,“十三五”时期将免费政策从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延伸,从职业教育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起,是经济困难家庭民心所向,更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更加重视高等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在成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枢纽工程。为此,《建议》强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际上,国务院已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两个指导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建议》进一步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前进方向。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衡量质量的高低,不仅要遵循高教系统自身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看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能否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否有利于稳妥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为此,在“十二五”时期开始重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之后,“十三五”时期更加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机制的主要途径。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是对所有高校提出的普遍要求;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则是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建议》的要求,我们要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加快步伐,更加精准地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完成好上述任务,对“十三五”时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

  建立符合基本国情实际的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

  《建议》指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作出的新动员,这一举措前面对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面联系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而且按照《建议》确定的路径,“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必将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努力。

  这是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态势,并非一次性学历教育可以完全满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参考借鉴国际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理念,通过教育立法确认终身教育基本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并重申“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规划纲要曾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近年来部分地区和学校系统正在积极探索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而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要求,“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这为《建议》对“十三五”时期作出新的全局性部署奠定了基础,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未来五年战略机遇期,在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的制度建设上迈上新的台阶,为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奠定更好的基础。

  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环节。更新13亿中国人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全民学习能力中增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这将事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按照《建议》的要求,应在重点深化正规学历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探索形成覆盖全民、伴随终身,记录所有学历和非学历信息,衔接学籍信息和学分银行的个人学习档案,统一纳入公民基本身份信息管理,从而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转换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让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多样化个性化方式,参与学习、提高素养、服务社会。同时,鉴于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还要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

  培育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新业态

  《建议》强调指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这是对“十三五”时期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出的重要方针,将对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为培育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新业态明确了基本政策导向。

  这是努力用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必然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力量办学从无到有,有了明显进展。据2014年统计,在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中,民办幼儿园儿童比例高达53%,民办学校学生占小学的7%、初中的11%、中职的11%、普通高中的10%、高等教育的23%。进入新世纪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央全会文件都对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出重要要求。各级政府促进教育公平所负的法定责任,主要是确保公共教育的普惠性,同时保障制度规则的公平性。而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将采取从公益性、准公益性、非营利性到营利性的不同模式,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这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重要措施。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部署,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的新举措,扩大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招生、收费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完善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在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方面,按照《建议》的新要求,重点是建立非营利和营利分类管理制度,通过权力清单制度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投入主体责任,推行政府购买民办学校普惠性教育服务制度,完善资产财务监管制度,强化审计和社会监督,将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同时,通过负面清单方式建立透明的教育行业准入标准,有序开放教育服务业。初步设想,可从职业教育领域先行试点,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教育,并将分类评价引入高等教育投入机制,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某些教育培训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发展教育服务外包等新型教育服务业态,促使服务供给方精准锁定、适应、引导、激发用户需求,努力开辟调动多方资源、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新局面。(张力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盈球体育网站丨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鄂ICP备18024551号-1鄂公网安备42011502000994号